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集─華嚴經總架構介紹
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,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。在這段疫情當中,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、研學,但是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。課程特別以《華嚴經》〈世主妙嚴品〉作為緣起,它的意義以及架構稍後會慢慢說明。
開始之前先有一個殊勝的意樂,也就是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,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所以興辦這次的華嚴講座,惟願三寶加被,傳承攝受,讓我們有殊勝的發心以及對經學殊勝的了解,將此功德回向止息疫情,各國能夠上軌道的發展,人民也因為這一次的教訓,民心向善、國泰民安、法輪常轉,大家都能生入聖賢之域,歿歸極樂之邦。
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,作為我們研學華嚴殊勝的緣起。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這次的主題就是八十華嚴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〈世主妙嚴品〉,這個緣起需要說一說。
緣起
第一、雪公老師曾經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八六年講述華嚴經,從〈世主妙嚴品〉講到〈第十回向品〉,那是長期的講座。我個人學佛的因緣特別要感念這一期因緣,從第八回向開始聽到第十回向,依此而對經文產生很大的興趣,也因為有複講的因緣所以去讀科判、去讀古著,藉著老師們同學們對我的指導,產生對經學的好樂,所以才會學佛到現在,華嚴經跟個人是有這樣的因緣。
第二、古著當中清涼大師的疏鈔和科判,對我們學習經教有很大的助益,我們可以藉著學華嚴,以後來類通其他的經論。
第三、我們一般說成佛有三大部,三大部表彰佛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佛的富貴;表徵法的是法華經,法華經能夠以殊勝的法,幫助有情直入如來地,所以佛在法華會上,連凡夫都授記他成佛,這就是法的殊勝,所以表徵妙法的就是《妙法蓮華經》;表徵僧的就是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簡稱首楞嚴經,為什麼是表徵僧的呢?因為楞嚴經裡面有所謂的「七處徵心」和「二十五圓通」講到解脫,而「五十種陰魔」是在講破魔,這些都是僧人修學的成就相。所以成佛三大部,表徵佛的就是華嚴經,所以學習華嚴經是非常好的因緣。
以道治國
但跟我們這次的瘟疫有什麼關係呢?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嚮往快樂、害怕痛苦,這一次冠狀病毒瘟疫,造成很多人的生活失去了富有,而且居家隔離,很多人生病、過世、失業潮,從蕭條到敗亡,各國的相繼不斷地生起這些的慘象。我們從《華嚴經》裡面,尤其〈世主妙嚴品〉可以看出來,如果我們這世間每一個領導人,能夠正本清源,能夠了解治國以道,帶領老百姓往正常的軌道發展,相信很多的災變、瘟疫都不會發生,人民享受生活安康的生活,並且接受正法的教育,我們這個世界會是一個小淨土,〈世主妙嚴品〉就有這樣的因緣,世間各個主人(領導者),「妙嚴」就是對他(領導者)所攝的國土,他是最殊勝的莊嚴,國家的領導人 才是一個國家最根源的重要人物,孔子說:「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。」所以是世主妙嚴。這些世間的主都來擁護釋迦牟尼佛,代表這些世間的主都知道正法治國的重要,老子也強調是「以道治國」,儒家也強調「以道治國」,龍樹菩薩也勉勵樂行賢王要「以道治國」,那就是真正對世間最好的莊嚴。
所以我們從〈世主妙嚴品〉裡面可以看出這些世間的主(國主、國君)願意擁護釋迦牟尼佛,作為弘揚正法的緣起、安邦定國的本質。
華嚴最初三七日
〈世主妙嚴品〉不僅是這一部華嚴經的源起,也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,那時候是十二月初八(臘八成道),沉默三七(三個七就是二十一天),這二十一天在世間人看來,只是有一個修行人靜靜的坐在菩提樹下,可是這二十一天其實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大事,釋迦牟尼佛宣揚了華嚴的義理,古德說這個時候的有情眾生叫做「有眼不見舍那身,有耳不聞圓頓教。」表面上看的只是一個人在菩提樹下盤坐而已,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顯現盧舍那佛的報身相,也沒有看到妙法的開演。或有問:為什麼這二十一天佛不對眾生開演呢?因為眾生沒有這種根器,佛只好對兩類根器的人來開演教法,一類的是大乘的法身大士,也就是別教初地以上的聖者(圓教則是十住以上),為他們來開演華嚴大法。
學習正法的戒乘抉擇
還有一個大家絕對想像不到的,就是很有根機的天龍八部,這些天龍八部竟然跟法身大士一樣可以聽聞妙法,法身大士叫做戒乘倶急,天龍八部叫作戒緩乘急。所謂的戒乘(見地)倶急,就是這些大菩薩們不但有恢弘的見地,而且戒律又守得很好,這叫作戒乘倶急。而天龍八部,有的是顯現為鬼神,為什麼可以跟法身大士併坐來聽課呢?他們是戒緩乘急,也就是在因地中對法非常好樂;只是戒律可能沒有辦法去執持得很好。
我們自己的人生,在正法當中要怎麼樣來規劃呢?有四類。先不論第四類的戒乘俱緩。
第一、戒乘倶急。如果辦不到呢?蕅益大師說沒有持戒的環境,戒律也持不好,持戒不能專看別業,還要看共業,沒有持戒的環境是持不住戒的,當然根本戒可以持得住,但枝末戒很難持住。
第二、戒急乘緩,第三、戒緩乘急,戒緩乘急比戒急乘緩還要重要,意思就是當你對人生沒有辦法戒乘兼顧的時候,在佛法的內涵、佛法的理念、佛法的架構和見地上,去開展你的人生,這比持戒還要重要。
所以在末法時候,有些大德寧可捨掉枝末戒也要把正法扶持起來,這些都是沒有辦法的事。佛在華嚴經就為這兩類(戒乘倶急和戒緩乘急)的大乘根機者來宣揚華嚴。
今天在瘟疫橫行,各國焦頭爛額,種種不忍目賭的生離死別的場面,在這種人心惶惶的情況下,要怎麼安定人心呢?學習大經論有助於我們安定人心,在污泥裡面種蓮花,在混亂的世界裡面開演大法,這是對國家、對社會、對世界最好的貢獻,因為這樣做最能夠引三寶的加被、龍天的護持,也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,古人說:天下興亡匹夫有責。匹夫有什麼責任?匹夫又沒有領導權,也沒有政治資源,匹夫如果好好講究發心的意樂,修學正法,維持正法的儀式,那真的是對安邦定國,甚至對護國都有莫大的貢獻。
所以印光大師的〈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〉,就講到這些的觀念,匹夫如果能夠有正法的觀念,對世道人心有改善的功能,對國家有穩定的作用,對世界和平發展是有貢獻的,這是在這段時間,用〈世主妙嚴品〉跟大家結緣的理由。
七處九會
華嚴經是怎麼進行的?古人說有七處九會,七處就是在七個地方開演華嚴經,這七個地方有九次聚會,第一個聚會是在菩提場,菩提場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演華嚴;第二場是在普光明殿,普光明殿是一個印度的道場,但是現在大家如果去找普光明殿,保證找不到,因為那是釋迦牟尼佛神變的道場,並不是世間蓋的道場;第三場是在天上的忉利天宮,可見釋迦牟尼佛有時在人間、有時在天上;第四場的聚會是在夜摩天宮,忉利天宮是欲界的第二層天,夜摩天是第三層天;第五次聚會是在兜率天宮的彌勒內院,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;第六場的聚會是在他化天宮,是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;第七場和第八場又回到人間的普光明殿,可見普光明殿有三場的聚會;最後一場是在祇樹給孤獨園。以上是七處九會。
所以有人說華嚴經不只是在三七的時候說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,在菩提樹下沉默二十一天,才出定去度鹿野苑的五比丘;但有人說從華嚴經是沉默二十一天的所作,但是到逝多林的時候,因為祇樹給孤獨園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九年以後蓋的道場,所以第九會不是三七日,第九會是至少成佛以後九年以後的開演,所以你注意看在第九會的時候,出現舍利弗、目犍連和阿難尊者等。
可是天台智者大師只看到六十華嚴,那時未見入法界品,所以以為華嚴經就是佛成道三七日所講的,其實不只成道三七日,還有包括祂入世間,在祇樹給孤獨園講入法界品。
所以兩岸當中,對華嚴經最強的,首推會性法師,法師六十華嚴、八十華嚴、四十華嚴,每天讀一卷,他自稱華嚴經他讀了三十遍,堪稱兩岸的華嚴大家。講課時娓娓道來,我們今天只能追隨雪公老師、會性法師這些大德,徐醒民老師這個大德的腳步,略為品嚐他們的一些心得,在這裡作心得報告,不如法的地方,還要請線上的老師同學們多多的指導。
五時判教
天台家裡面有五時判教,五時就是佛說法五時:
第一時叫做「華嚴時」,意思就是說華嚴是佛三七日所講的,當然我們如果看八十華嚴或者四十華嚴,就知道不只這樣,所以判教還要資料證據具足,如果資料證據不具足,有時候會有一點失誤的。根據六十華嚴只有講到第三十八品,第三十九品的〈入法界品〉在祇樹給孤獨園所講。
阿含十二年,方等八年。阿含就是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度小乘的弟子,佛說「阿含時」用了十二年,帶領小乘弟子由小向大的「方等時」說了八年 ,最後帶著這些弟子,以般若的正見入佛勝義思想的「般若時」用了二十二年,「法華時」就是宣揚成佛的妙法,最後給這些人授記,用了八年。以上是天台家五時判教,華嚴時就判在這個最初三七日,以上是七處九會。
七處九會當中,總共有三十九品,華嚴經在世主妙嚴品、如來現相品、普賢三昧品、世間成就品、華藏世界品、毘盧遮那品、如來名號品、四聖諦品和光明覺品,
這裡其實都是在講佛的果地莊嚴,以不同的角度描述佛果地的莊嚴,這些佛的果地莊嚴要怎麼進去呢?你看菩薩問明品、淨行品、賢首品就是講到十信。
華嚴諸品的圓兼別
所以為什麼天台家判華嚴叫做圓兼別,圓就是圓頓大法,前面的第一品到第九品就是圓,可是要怎麼入圓呢?要次第的入,這就是圓兼別,別教是次第入,從十信位開始入;接著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、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、十住品、梵行品、初發心功德品、明法品,這些是十住位的修學;再來是昇夜摩天宮品、夜魔宮中偈讚品、十行品、十無盡藏品,是十行位菩薩的修學,所以菩薩的階位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與等覺,然後是成佛。
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、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,就是十回向,我就是從十回向品開始聽華嚴經,從七十二年聽到七十五年,我那時候還是從第八回向開始聽,聽到第十回向的善根回向,我們老人這一期講學的因緣就結束了。讓我不禁感慨,當我聽到樂趣起來的時候,也是老人示現往生的時候,會感覺到人生太無常、太虛假、太不可靠了!不曉得該怎麼辦。好像大海裡面抓不到一個什麼浮萍,所以那個時候感覺學佛好難喔!不曉得該怎麼辦!就是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解。」
再來就是十地品,這就講到十地菩薩的修學。一般來講,十信菩薩就是說你對佛法的信心,對佛法從了解以後產生的信心,尤其是菩提心的信心、佛果的信心,這是十信品的重點。十住品是住在菩提心,不但產生信心,還住在菩提心。十行品就是依住起行,這個菩薩行是依著菩提心起的菩薩行。十回向品就是你的所做所為,都是幫助你開啟空性的智慧,產生殊勝的慧力來破煩惱障、破所知障。接著進入了十地品,以殊勝的廣大行,配合空性的智慧去破煩惱障、破所知障。從初地到八地是破煩惱障,第八、第九和第十地是破所知障,之後進入等覺和妙覺位。
再來看十通品第二十八、十忍品第二十九、阿僧祇品第三十、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、諸菩薩住品第三十二,這在講等覺位,等覺位就是他的覺悟跟佛一樣,當然有的人說等覺菩薩跟佛一樣,只是有一品元品無明未斷,可是既然跟佛的覺悟都一樣了,怎麼還會有一品的元品無明未斷呢?所以有的人說等覺菩薩,並不是沒有斷那最後一品的無明,而是說他有成佛的證量,可是卻沒有成佛的因緣,就好像有當校長的資格,可是還沒當校長,這就是等覺菩薩。
再來是佛不思議妙法品、如來十身相海品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、普賢行品、如來出現品和離世間品,這是講成佛的功德和殊勝,所以前面彰顯佛的功德,後面次第的修學,最後面一樣顯現佛不可思議的功德,所以才會有「不讀華嚴,不知佛的富貴」。但是他也必須要有階梯可進,否則的話也是對佛的功德徒然嚮往,沒有辦法找到路途而深入、而成就,最後入法界品,入法界品就告訴我們要怎麼來入法界,法界成為所入,我們成為能入,法界品當中特別講到善財童子,以一個凡夫一生就直接入法界,直接入法界當中包括了進入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和等覺位。好比我們走樓梯,一步一步地走,走到摩天大樓的頂端,可是你看台北101,從地面坐電梯,一下子就到頂端,一下子就到頂端的時候,看起來是頓超,其實還是逐漸的往上,因為你從樓梯的第一層,坐電梯坐到一百層的時候,雖然速度很快,一分鐘內可以達到,可是還是一層樓一層樓的經過,雖然叫做頓超,可是還是沿著階梯逐步的往上走,只是速度很快。
善財童子成佛速度很快,這裡面有三個重點:
第一、他有個根本的老師就是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成為他後面的指導者;
第二、他有廣大眾多的善知識為他取法的對象;
第三、他是一個發心願求佛果,很有心量的菩薩。
所以他以一個凡夫,一生就能夠成就為等覺的菩薩,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他去極樂世界。
十大願王導歸極樂
有人說淨土法門是權巧的,是三百由旬的。舉例來說,我們要到一個五百由旬的地方,可以想像一由旬有四十里,走一走走得太累了,被告知三百由旬的地方有一個休息處。也好比古代的絲綢之路,我們要到中東去,走到新疆休息一下,這叫三百由旬。有人說極樂世界就是一個休息站,錯!你若看善財童子是等覺菩薩,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引導善財童子發十大願王,十大願王就是如來長子的修學法,以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去成佛,可見極樂世界是成佛的環境,是能夠引導眾生究竟成佛的,不是三百由旬的化城,不是中間的休息處。
華嚴經幫助淨土法門太大了,所以雪廬老人說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,西天第一代祖師是普賢菩薩,東土的第一代祖師是慧遠大師,老人根據什麼來說呢?就是根據〈普賢行願品〉,引導善財童子往生西方,所以這就是普賢菩薩厥功至偉,對淨土法門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引導者,以上就是第一段,還沒有進入世主妙嚴品之前,需要知道的背景知識。
信解行證
經文的架構分為信、解、行、證,要怎麼來看信解行證呢?
「信」並不是說對佛法的信心,然後去修學五戒、十善,這裡的信不是這樣講,這裡的信是說在佛展開這些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的時候,別人根本不相信的部分你都相信!老子說大道在一般人聽起來大笑,不笑不足以成為大道,覺得荒誕無稽根本不可能的事情,但你反而有很大信心,這種人不是簡單的。
「解」就是開始你對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的了解,這些的了解有助於你成就佛的殊勝功德莊嚴。
「行」特別是在普光明殿講的離世間品第三十八,這個行就是離世間,什麼叫離世間?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本質都是離世間,什麼叫離世間?舉例來說,學佛本質是增上生跟決定勝,再也沒有第三個。所謂增上生就是說你生命的注意力是來生,這個叫做增上生,譬如說來生成為人、來生成為天,那這一生你會斷惡修善,因為你不斷惡沒有辦法做為人,也沒有辦法生為天,所以增上生其實很有入世的積極,你如果沒有來生的理想,這一生還不是得過且過,或者是鑽營世俗,或者是在意名聞利養;那如果有來生的想法,這一生自然會努力經營,而且是深信因果,乃至於斷惡修善。第二個叫決定勝,決定勝就是脫離輪迴才是真正的安樂,安樂的體性在苦因、苦果的滅,苦因就是煩惱跟業,苦果就是輪迴,苦因、苦果的滅才是樂的本質。增上生不是真正的快樂,因為增上生還是在輪迴所攝的範圍內,決定勝叫做離世間,修學的大乘法行雖然是入世的,但是本質都是離世間,所以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通通是入世的修行,但是本質都是離世間,所以第三十八品就在講行持,行持就是離世間,離世間你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修學的受用,如果心沒有離開世間,都在輪迴所攝的名聞利養裡面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修學法通通成為有漏法,所以不要小看第三十八品,這就是行持。
最後「證」就是入法界品,入法界品就是以佛知、佛見成為能證,佛果成為所證,意思是什麼呢?意思是說一個凡夫也可以像如來一樣有見地,誰?善財童子。法華經為什麼佛會為凡夫授記成佛?因為妙法也是凡夫可以體會的,凡夫可以體會的當然要為他授記成佛。華嚴在入法界品的時候,它的功德跟法華一樣,善財童子就是以佛知、佛見來開展他的法行,所以他這一生能夠得到圓滿的受用,跟妙法蓮華經佛為凡夫授記成佛的道理是一樣的。所以為什麼華嚴宗的人不承許天台判教,判他們是圓兼別,圓就是前面的世主妙嚴品一直到光明覺品,光明覺品第九,第一品到第九的時候就是圓;然後第十品到第三十八品是從別入圓,所以它是圓兼別。
貴爾見地,不貴爾行地
但是你如果看到入法界品,那哪裡是圓兼別?那就是圓頓大法!直接從凡夫講他成佛,而且他的成佛是極有可能,從哪裡去成佛呢?跟如來的見地一樣的方式來修行,所以禪宗裡面說「貴爾見地,不貴爾行地」,貴爾見地就是說你這個人修學佛法,最在乎的是你的看法,你的知識背景是什麼,你的遠見是什麼等等,如果都能夠在佛法裡面有這些的講究,那你不是普通的修行人,普通的修行人就是得少為足,比如說修一個無常觀、修一個數息觀,乃至於修一個不淨觀,結果得到很大的受用,可以在天上飛,可以治療疾病,可以發起神通,他就覺得不得了不得了!以為已經得到佛法全部的受用。
如果看楞嚴經的五十種陰魔,這種人有時候都會墮入魔境,一生的修學被魔所攝持,所以才會說貴爾見地不貴爾行地,不是說不要行持,而是說行持之前,你有沒有這種廣大的知識背景做行持的本質,這就是入法界品。善財童子他的本質就是親近善知識開發見地,所以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,他並沒有講到他很多實修的部分,都不是!都是講他參訪善知識,得到善知識全部概念的那一分。
善知識接納的條件
所以他每親近一個善知識,他都說他是以發菩提心而來,並且詢問對方怎麼修學成佛的內涵,善知識會同意他,而且會傾囊相授。這裏有三個條件,第一個條件是因為他是文殊菩薩介紹來的,所以那個介紹人是很重要的,大家一看他是文殊菩薩那裡來的,無不傾囊相授,就好像說果清律師要出家的時候,剃度師知道他是從台中蓮社雪廬老人那裡來的,二話不說。這就是介紹人的好處。第二個就是善財童子是已經發大菩提心來,換句話說這個人是有志向、有遠見、有理想、有抱負的修學者,那當然我要培養這種人才,難道我要培養小器的、只看眼前的、得少為足的、甚至是在乎世間名聞利養的?我怎麼可能培養這種人!一定培養那種有那種抱負遠見的、心存天下的。第三種,善財童子是經過非常辛苦艱難的歷程才碰到這個善知識,中間經過了種種的考驗、很多的危險,見到這個善知識的時候,是心生渴仰不忍離去,像海綿一樣完全把善知識的內涵全部吸收,想想看如果遇到這樣的學生,當然無不傾囊相授。
善財童子參訪了這五十三個善知識,其中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出現兩次,文殊菩薩出現兩次,所以有的人說五十三參是五十五位善知識,它的道理就在這裡。參訪了這五十五個善知識,具備了成佛的能力,最後被普賢菩薩引導到極樂世界去成佛,所以華嚴經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入法界品,那入法界品裡面最精彩的部分,是最後一小品:普賢行願品,就是引導他去極樂世界成佛,可想而知極樂世界是最殊勝的成佛環境。所以有人說華嚴經如果是佛的王冠,普賢行願品就是王冠上面的寶珠,印光大師把普賢行願品歸為淨土五經之一,可見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,是多麼幸福的事情,一般是講淨土三經,所謂的阿彌陀經、觀無量壽經跟無量壽經,印光大師更把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〉跟〈普賢行願品〉歸成淨土五經,成為我們淨土學人依據的經典。
小結
以上是讀世主妙嚴品之前先有的一個知識背景。
上來我們已經將華嚴經的整體架構、七處九會以及佛的成就相、入這個成就相的次第,乃至於一個凡夫怎麼從凡到聖,一生怎麼成佛的架構,按照信解行證來做一個分析,已經大略完畢。相信大家對華嚴經的整體,會有一個皮毛的了解。
再從這個整體來入世主妙嚴品,一直到入法界品,是在整體的架構下入每一品,相信大家讀華嚴,會有法喜的感覺。難怪會性法師每天要讀一卷華嚴經,一生讀滿華嚴經三十遍,那真的是不可思議,難怪他一生的學佛是這麼殊勝。
我們在此也迴向因講說華嚴整體架構的功德,迴向四恩三有法界眾生,都能成為華嚴的學習者、正法的學習者、菩薩的攝持者,乃至於佛所加被的人物。
願我們學習華嚴所生起的功德,能讓障礙消除,瘟疫的疫霾止息,人心向善,世道暇昌,國泰民安,法輪常轉,大家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,謝謝大家!